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

集什麼

1060107-0917
今年年底北美館即將大整修,可能休館將近一年,直到明年七月才開館。此次兒藝中心策劃的主題是『集什麼』
從這個大抽屜進去就是展間,展示六位藝術家的收藏,這樣的布置正好與主題「集什麼」契合

〈玩具故事〉/加布里爾.卡林伯迪
是攝影師加布里爾.卡林伯迪花費30個月,走遍58個國家,進行拍攝小孩與其玩具的計畫,這邊只展示他計畫的一部分。

〈土壤圖書館〉/栗田宏一

日本藝術家栗田宏一收集來自日本各地的土壤,他將取得的土壤靜置於報紙上,等待風乾後,去除如樹葉、石頭等雜質,仔細地放入瓶中,並且依照顏色的層次放置。栗田宏一說:「抓起一撮土壤,你會發現,它們的顏色各不相同,質地與來歷也不一樣,但同樣都很美,地球上沒有骯髒的土壤。就像我們,雖然臉孔各不相同,想法與背景也不一樣,但大家都很美。如果人人都能相互尊重,彼此就不會產生紛爭,這是我們要向土壤學習的地方。」
同時,配合 《集什麼?》 的展出計畫,栗田宏一從20161014日開始,每三天寄出一張明信片,記錄這段時間他所經過的足跡。

〈履旅縷之介〉/康雅筑
這個作品裝置在牆面上的無數線球所構成的圖形,背包就像是人的身體,線是頭髮與路徑,背包內的樹是支撐身體的骨骼,藝術家康雅筑透過旅行來收集經驗故事,透過移動遷徙的步履展開旅程去發掘文化、瞭解紋樣、反思身份、接納差異與崇敬自然,這些行走的步伐慢慢長出生命色彩與自然能量。

〈印象窗景〉/吳芊頤
藝術家吳芊頤實際走訪臺灣各城市巷弄,搜集分類各鄰里的特色窗花圖像,將鐵窗風景截取一塊可見的範圍,呈現不同視角下的窗景符號,再使用只膠帶拼貼與油漆筆繪畫構成一幅幅有機的窗景。創作拼貼時, 直覺的調配空間比例,使用透明介面的光與影營造出獨特的空間感

〈聲動台〉/亞歷山德 · 列維
聲動台是件互動裝置作品,需要你溫柔地出擊,輕輕探索所有聲音的機關。這件裝置會感受
得到你,請輕觸金屬板面、把手埋進沙中、或是觸摸被風吹動的管子與布條。噓,小聲點,讓我們用身體來聆聽不同的聲音。
這是唯一一個在戶外並可與觀賞者互動的作品


〈和光同塵〉/王雅慧
出現在影像中的物件,好像是小時候玩耍的樓梯,又像是屋頂上的鴿子,有時又是小房子或積木……。藝術家王雅慧說:「老家舊屋記錄著我長大的每一天,而那覆蓋家屋的灰塵,看起來好像時光的棉被覆蓋著過去的記憶;抱著好像收藏一把故鄉的泥土那樣的心情,我收集了這些灰塵。」









每個展區旁都有DM及紙張讓參觀者蓋章後,至小工作坊收集成冊。設計者巧思的將欣賞藝術家的作品,結合活動,巧妙的落實了「集什麼」的主題。
可惜許多小朋友未能仔細閱讀及學校老師未能有效引導,以致學生亂蓋,造成紙張的浪費,甚是可惜。我的嗎媽病又患了ㄏ~ㄏ~


小工作坊不僅僅是蓋章集成冊的地方,也提供許多相關繪本、書籍供參觀者閱讀。並定時有志工為小朋友說故事。But~~不是我啦!我只是擺擺POSE做樣子而已。


互動區
讓參觀者將自己收藏的東西,設定主題後,拍照上傳進入兒藝中心電腦,之後不斷在螢幕上播放,也成為一項藝術作品。
可是有些觀眾的藝術素養真的有待加強,明明規定互動區不可拍人頭、鞋子、腳....等。
猜猜看,我收集的是什麼呢?

此外,不同時期規劃了不同的相關活動。如:能量毯、包包客、窗花.....,或採預約或現場報名參加。

許多展覽在參觀的當下,或許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,但透過事後的重新整理,卻覺得回味無窮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