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

大稻埕(大同區)

今年難得展春大哥有空可以幫我們導覽,所以大家趕快邀約來個大稻埕半日遊。
首先,填飽肚子是一定要的,所以我們就來到慈聖宮的大樹下美食廣場。哇嗚!天氣涼爽,三五好友坐在大樹下聊天,吃台灣味的料理,真是大呼過癮!

李春生紀念教會
大稻埕富商李春生,是因做洋行買辦起家而致富的大稻埕傳奇人物,他幫助英商經營臺灣北部茶葉產銷,成效甚佳,被稱為「臺灣茶葉之父」,是外銷臺灣茶到歐美各地的先驅者。因為他本身是基督徒、也是當地知名富商,常出面為外商與本地居民協調並解決糾紛,讓事情圓滿落幕,且為人樂善好施、熱心公益,在民間享有極高的聲望。除此之外,在劉銘傳推動現代化建設時,他亦有不少的貢獻。由後代捐建的李春生紀念教堂,即是為了紀念這位不朽的商人。
這棟2層樓的建築,位在貴德街上,這裡在清末是外國人居住的地區,富商、洋行聚集,是大稻埕最繁華的街區。因為在淡水河邊,河水經常氾濫成災,所以這裡的房屋地基比一般高。雖已重新翻修過建築的外部面磚,但其正面特徵保存尚稱完好,彷彿人的臉龐,入口為嘴,兩個牛耳窗為眼睛。此建築樣式為臺北市僅有,十分具有特色。
三位先生的勿視、勿聽、勿言

李臨秋的故居
地址為「西寧北路864號」。這條巷裡的一排舊屋,外壁都已改貼磁磚,惟獨這一棟的二樓仍維持舊貌, 陳舊的紅磚及木窗,更顯得落寞寂寥。
附近公園有他的雕像及詞曲
李臨秋是台灣歌謠《望春風》的作詞者。 《望春風》創作於日據時代昭和8年(1933年),由李臨秋作詞,鄧雨賢作曲。 李臨秋創作這首歌時,才25歲。根據李臨秋晚年的回憶,他作詞的靈感來自西廂記裡的一首詩: 「隔牆花影動,疑似玉人來。」《望春風》描寫少女們情竇初開,心動又羞澀的情懷。後來, 被廣泛引伸為被殖民的台灣人民盼望春風的一種心理象徵。

林五湖祖厝
位於台北市迪化街一段156號。建於咸豐元年1851年,是迪化街最早的閩南式街屋,之前福山雅治拍宣傳片的場地,當時在這裡的大稻埕就只有稻田和曬穀場,和三間閩南式街屋,林五湖祖厝便是其中一間,大稻埕的故事也從這裡的街屋開始說起,這棟三進的老房子長約100公尺,第一進是店面第二進是住宅第三進是倉庫,以前迪化街的房子後面門打開就是河了,所以後面倉庫門打開就可以讓貨物進出相當方便。在以前要蓋房子不容易因為建材都要從大陸運來台灣,所以在這裡的一些建材都有相當的歷史,而且保留至今也都很耐用。當時的林家祖厝是做貿易,但因為祖先不易與人交流做生意,所以改做卜卦,所以後來的世世代代都是做卜卦的工作,也因為這樣代代單傳都只有生一位男的,當時的人對於子孫滿堂的觀念很重所以相當的期待,直到了導覽人員的爸爸那一代則是生了13個小孩,因此在後代子孫的維護之下,雖然這棟歷史古蹟曾進行整修過,也希望傳承先人的故事和大稻埕當年最早街屋的精神,傳承給願意認識這棟建築物的人。
若是有經過有興趣的,不妨走進去聽聽看當年的大稻埕街屋故事。
專人導覽時間:
第一第三的週六下午14:00-16:00
第二第四的週六上午10:00-12:00

迪化207博物館.
迪化207博物館.的前身是中藥行「廣和堂藥舖」
4月開始到12月這裡展出「無所不在的藝術-台灣磨石子特展」

門口的地上有設蜜蜂圖案的磨石子花樣還有正字標記?我看錯了ˊ嗎?
進了門的地上的老山高麗參,都是以前中藥行留下來的。
一樓展出磨石子工法和各種磨石子圖案,動手摸摸看還可以感受抿石子、洗石子、磨石子三種不同的觸感
展大的解說功力真不是蓋的,連前來參觀的遊客都一路跟著聽到底喔!
二樓的地上有葡萄磨石子,只是為什麼是葡萄呢?跟中藥行有什麼關係呢?
三樓是咖啡館及圖書區,雖然書籍不多,但視野佳,也很溫馨舒適。
頂樓觀景台設計得很棒,後面有一個老爐灶,前面的牆壁上是一幅熱鬧的除夕圍爐圖,怎能放棄拍照的機會呢?

頂樓的視野更讚,剛好可以俯瞰一整條街道的紅瓦屋頂

乾元行
位於迪化街一段71
二樓頂端窗戶六角形的設計,但它不是真的窗戶,只是用來遮掩背後的牆壁,從破裂的玻璃,可看見磚頭。
像牛眼一樣又圓又大的窗戶,稱做牛眼窗,牛眼窗的周圍以代表乾元行行業的人蔘作為裝飾。
乾元行的地上也有一顆磨石子人蔘耶!

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
座落在台北市貴德街與西寧北路86巷口的市定古蹟「大稻埕千秋街店屋--莊協發」,是台北市第一處以尋常百姓經營的雜貨店被指定的古蹟。經過一年多的整修,94521日公告為市定古蹟,991017日化身為「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」,重新開張。









莊協發故事 
興建於1920年代末期的「大稻埕千秋街店屋--莊協發」,建築外觀乍看貌不驚人,但多瞧幾眼令人讚嘆,陽台、天井、難得一見的竹節式落水管竹子內的水管也是陶土的喔!

窗門板是可拆卸式木板牆的店鋪格局、為防水患加高的亭仔腳等,猶是原汁原味;「三角窗厝」面臨兩條路,房屋坐南朝北,也坐東朝西,擁有兩個不同的地址,樓下是西寧北路8616號,樓上則是貴德街53號。「有竹管的紅磚屋」是「千秋街店屋」街景不可或缺的特色建物。
文化局表示,貴德街在清朝時稱「千秋街」,日據時改稱「港町」,國府來台後才易名「貴德街」,三個不同政權,三個不同街名。台北建港讓大稻埕曾是台北的「世貿中心」,而貴德街是當年台北最早最繁榮的洋樓街。茶產業鼎盛時期有五、六十家茶行在此聚集,五大洋行與美、德等五國公使館皆設於此。位在貴德街與西寧北路86巷交口的「莊協發」雜貨店,見證了茶香洋溢的歲月,也見證了大稻埕的繁華落盡,絕對是「歷史的觀景點」,它的「轉角」都是歷史、都是故事。

陳天來故居
位於貴德街73號,建於日據時期大正九年(1920年),正值大稻埕茶業出口的繁榮時代, 當時陳天來聘請廈門師傅興建這棟三層樓豪華洋房,模仿廈門一帶中西合璧的風格,採歐式的古典立柱及大拱廊、泥塑的雕飾、 拱窗,兩側搭配凸窗塔樓,格局華麗氣派。
陳天來,是大稻埕茶葉鉅子。光緒17年(1891年),才20歲的陳天來創立「錦記茶行」,從事茶業製造、販賣,把握住當時台灣茶葉外銷的黃金時代, 成功開拓南洋市場,將台灣茶葉銷往東南亞各地,事業經營有成,而成為巨富。


迪化街從頭到尾,真是精采又豐富。可惜我的魚腦袋真的記不了太多。
其他還有一些既文青又有特色的文創小店。


感謝這麼多用心的台灣人,為了維護台灣的文化而努力奉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