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末清初,渡海來臺開墾的移民,坐船沿淡水河,逐漸往上游大漢溪畔的三峽地區開墾,形成村落。人們為了取水及灌溉方便,大都住於水邊,所以三峽最早開發的地區是橫溪、三峽溪、大漢溪附近。
三峽因近山產大菁(可製作染料),又有清澈的三峽溪水,故由淡水河運進布匹,造就了染布業之發展,早年三峽老街的商店就以染布業為最多。後來有外國人發現三峽地區的山地很適合種茶,又有天然資源樟樹,於是人們開始種茶及製作樟腦,染布、茶、樟腦為三峽過去最大的物產。
清乾隆年間,安溪移民入墾者漸增,於是有「溪聚落」形成,三峽的第一條街「三角湧街」(即現今民權老街)。
三峽長福巖,古稱三角湧長福巖,人稱三峽祖師廟,素有「東方藝術殿堂」之稱。為新北市三峽地區人民的信仰中心,主奉來自福建泉州安溪縣的高僧清水祖師,三峽祖師廟與艋舺祖師廟、淡水祖師廟合稱臺北地區三大祖師廟,也有人加入瑞芳祖師廟,稱為「大臺北四大祖師廟」。
每年農曆正月初六也就是祖師聖誕日,三峽祖師廟都會舉行盛大的神豬祭典比賽,常有媒體報導,是著名的祖師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