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0827
這是趟跑給南瑪都颱風追的旅遊,第四次來阿里山,依然看不到日出,飲恨啊!
這是趟跑給南瑪都颱風追的旅遊,第四次來阿里山,依然看不到日出,飲恨啊!
觸口橋北側即「地久」吊橋。過了地久橋,沿階梯上行即抵「天長」吊橋。
天長和地久兩座吊橋建於日據時的昭和十二年(1937年),落成時以紀念天長節(日本天皇生日)和地久節(皇太妃生日)而命名。雖然過往的遊客眾多,但知曉典故的卻不多,倒是與「天長地久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傳說形成佳話。
吊橋下就是大名鼎鼎的八掌溪
阿里山森林遊樂區
位於阿里山公路89公里 處及阿里山森林鐵道終點。東臨玉山山脈,與玉山國家公園相鄰。西邊則緊鄰嘉南平原。北界南投縣。阿里山本身並無山頭,而是由尖崙山、祝山、對高岳山、大塔山、塔山等18座大山組成。附近溪谷甚多,分別有北流之和社溪,西北流之清水溪及西南流之曾文溪等。區內斷崖處處,最著名如塔山和對高岳山。阿里山向以「鐵路、森林、雲海、日出及晚霞」五奇著稱。此外,園區內的景點大致可分為三個區域,第一區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本身,第二區為祝山觀日、對高岳觀日步道,第三區為眠月線、大塔山步道和阿吉縱走、阿豐縱走等。
沒有人能確認第一代的檜木何時倒下,只能臆測它的樹齡約莫1500年左右。當第一代倒伏之後,由於樹幹的透空讓更多的光線照射進來,加上橫臥在地,以霧林帶的氣候,樹的表層可以長出苔蘚以保持溼潤,這些因素導致落在枯死檜木樹體上的種子較容易發芽,第二代便這樣產生了。長出的第二代跨騎在第一代身上,過了數百年後,也面臨被砍伐的命運,第三代的種子便又從二代木上長出來,如此枯而復榮的林木生長現象,就形成現在的模樣了。三代木旁有一棵被砍掉的樹頭稱做象鼻木,從步道上方的角度俯瞰,彷彿是靜臥的象鼻。
又下雨了!GG~~~
目前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共有二期巨木群棧道,以神怡橋為分界點,第一期棧道以千歲檜為起點,採高架木棧道及點狀水泥基座接地設計的生態工法興建,至神木遺址處為終點。棧道全長600公尺,沿途架高木橋3座,可欣賞20株的紅檜巨木,胸徑5~12.1公尺,樹高25~42公尺不等。第二期巨木群棧道,全長450公尺,沿線有21棵紅檜巨木錯落其間,其中又以香林神木胸圍14.3公尺,獨霸遊樂區內的巨木群。
1914年阿里山森林鐵路全線通車,其中高聳的阿里山神木與行駛需過的森林小火車之景象,幾乎是阿里山的精神象徵,並成為聞名中外的台灣地標。1953年阿里山神木不幸遭受雷擊燃燒,元氣大傷;1956年6月7日神木再遭雷擊,樹幹內部起火,終致焚燒死亡。1997年6月因山區豪雨不斷,阿里山神木因水份負荷過重及土質鬆動,於7月1日上午10時5分不堪支撐而崩裂,其中三分之一的樹身傾倒於鐵路之上,另三分之二留於原地。
1969年改建,是園區內規模最大的寺廟,亦是當地人的信仰中心。廟內供奉玄天上帝、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。過去傳說,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前一週,會有數隻「天蠶蛾」飛來朝拜,停留在神像上,不吃不飛大約一週後離去。這種「神蛾」之說後來曾上報引起一陣渲染,後來鑑定是「枯球羅紋蛾」,可能是因為正值繁殖季,為廟宇的燈光所吸引。
為兩個大小不一的高山湖泊,相傳是兩位山地姊妹追求愛情不果,相偕殉情的地方。
妹潭略呈圓形,佔地20坪,右側的紅檜林,係1930年日本人以天然下種方式更新而成。是目前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最密集的檜木群;姊潭較大,呈長方形,佔地160坪潭中以兩座檜木為基座,建蓋兩相思亭,有木橋連接岸邊。兩潭相距不到50公尺,潭水清澈碧綠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